比特币在诞生初期(2009年)的挖矿效率与如今有着天壤之别。普通家用电脑的CPU即可参与挖矿,每天理论产量高达7200枚比特币,平均每小时能挖出约300枚。这是因为早期全网算力极低,挖矿难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参与者寥寥无几,中本聪设计的50枚/区块奖励机制让早期矿工轻松获得巨额收益。
这种高产量与比特币的发行机制密切相关。系统每10分钟生成一个区块,初期每个区块奖励50枚比特币,按此计算每日可产出144个区块(24小时×6区块/小时),总量即为7200枚。早期矿工仅需运行比特币客户端软件,无需专业设备,甚至有人用笔记本电脑便能挖出数十枚。这种黄金时代仅持续了不到两年,2010年比特币价格首次突破1美元,全网算力开始爆发式增长。
早期挖矿的高收益性还体现在技术门槛的低下。2009年至2010年间,挖矿算法未对硬件做特殊优化,普通CPU即可完成哈希计算,且电力成本几乎可忽略不计。这与当前动辄需要数百台ASIC矿机、耗电数万度的挖矿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当时若有人持续挖矿并妥善保存比特币,其资产价值在后续牛市中将达到天文数字。但历史不可复制,如今个人挖矿已近乎无利可图。
比特币设计的通缩机制也深刻影响了早期挖矿生态。系统规定每21万个区块(约4年)奖励减半,2012年首次减半至25枚/区块,2016年降至12.5枚,2020年进一步降至6.25枚。这种机制使得早期矿工独占近70%的比特币总供应量,而如今全网算力已突破19T,单台矿机日均产量不足0.001枚。早期参与者享受的算力红利成为区块链史上最悬殊的财富分配节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