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自诞生以来就面临一个核心争议:它是否能被定义为货币。从经济学角度看,货币需具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三大职能,而Libra的设计试图通过锚定一篮子法币资产来满足这些条件。其去中心化的技术架构与主权货币的信用背书机制存在本质差异,这使得它在实际应用中既像支付工具,又带有投机属性。尽管Libra协会强调其稳定性,但市场波动和监管压力仍使其难以完全承担传统货币的职能。
Libra的货币属性更显模糊。多数国家将货币发行权视为主权核心,而Libra由私营企业联盟主导,缺乏国家信用支撑。阿根廷总统米莱曾因推广Libra相关代币陷入争议,最终反腐办公室认定其行为未违反道德规范,但这一事件暴露了Libra在主权监管下的尴尬地位。美国检方对Libra相关资金的冻结要求,进一步凸显其游离于现有金融体系之外的合规风险。
Libra试图通过区块链实现无国界支付,但其多中心化治理模式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有显著不同。Libra协会的成员包括跨国企业,其决策机制更接近传统金融机构,而非完全去中心化的社区自治。这种设计虽提升了交易效率,却也削弱了加密货币原有的抗审查特性。以太坊联合创始人曾Libra的储备资产机制使其更像升级版稳定币,而非颠覆性货币创新。
Libra的实用性是其货币属性的重要试金石。尽管Facebook宣称Libra能服务全球无银行账户人群,但实际使用场景仍局限于特定生态。与支付宝等电子支付工具相比,Libra的跨境优势被高昂的兑换成本和监管不确定性抵消。普通用户更倾向于将其视为投资标的或跨境汇款的中介,而非日常交易的通用货币。这种认知差异进一步模糊了Libra的货币定位。